最新动态

晋侯墓葬主观上起到传承文明的作用

发表日期:2018-03-13作者:cqyaoyang阅读量:
中国墓葬中的名人墓葬有不少是空冢。这类空冢是后人因敬仰先人、先贤、有德望的故人而修葺的,在更大的程度上,强调的是一种民族的感情。
 以最著名的轩辕黄帝陵为例,最早在黄帝陵前举行祭祀活动的,据记载是公元前422年,秦灵公曾“吴阳上峙,专祭黄帝”。此后历代黄帝陵前都有祭祀活动,其中包括少数民族统治的元代和清代。除此之外,河北、河南、甘肃都有黄帝陵。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遍及全球的海外炎黄子孙归国寻根祭祖热潮活动中,一个很重要的内容,就是去墓地祭祀。在祭扫祖坟的同时,许多人也去祭扫中山陵、黄帝陵。
 1991年的清明节,由台湾退役将领组成“中华黄浦四海同心会”,恭谒黄帝陵、中山陵访问团,这个会的执行会长张琦先生的太太麦永芬在黄帝陵包了一捧黄土,她说:“我要把这包黄土带回台湾,供起来,让我的家人和子孙都牢牢记住,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子孙。”由此可见,墓葬文化中名冢文化,所引发的民族亲情形成的民族精神凝聚力,是坚不可摧的,它蕴藏在每一位炎黄子孙的文化意识中。
 从古至今,由名冢引发的历代名人墨迹、诗文和传说,不仅是珍贵的文物史料,也反映了中国墓葬文化精华的一部分。许多名冢与名山胜水相伴,两者互为映衬,成为中国山水文化的独特人文景观。
 中国墓葬中埋于地下的文化,是没有传承意识和对象的,墓葬仅仅起到了客观上的文化载体作用。而这种作用,只有在发掘墓葬后,才能体现出它的文化传承价值。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的汉墓中,出土竹简四千九百多枚,内容有《孙子兵法》、《孙膑兵法》、《六韬》、《管子》、《晏子》、《墨子》等。其中《孙子兵法》十三篇历来被疑为后人伪作,而《孙膑兵法》自东汉以后又失传已久,此次重见天日,无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。
 中国古墓葬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及文化的纪录,人们通过对那些不同类型的墓葬、葬具、葬式等等的发掘和考查,不仅可以研究不同地区、不同时期氏族部落,各个朝代的埋葬习俗、埋葬制度、社会组织形态、社会结构、墓葬时代和人种学诸方面的问题,还可以对研究民族学、母系社会或父系社会,以及当时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思想、文化、艺术、建筑、医学、科技、习俗、宗教、对外交流等重大问题,找到极具价值的实物实证。而这一切,正是中国古墓葬的文化传承及意义之所在。
版权所有:沙坪坝区万利殡葬用品经营部渝ICP备案 0902791654技术支持:遥阳科技